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发力“城市更新” 话剧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为时代放歌

2025-08-20 00:00:00   浏览:6  

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,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,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。当城市更新遇见时代号角,话剧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用舞台艺术谱写人民城市的诗意篇章。

一座城市的前行,既需要服务人民的更新发展,更需要留住灵魂的文脉传承。在7月15日闭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,“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、人文地理、自然景观”、“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”被列为重点任务。而在千里之外的话剧舞台上,南京市话剧团创排的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,正以舞台艺术的形式生动诠释着这一理念。

“这面湖水她一直都在,就在我们老百姓的心里。”这是话剧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中的一句台词。这部话剧以南京小西湖历史风貌区的改造为叙事蓝本,用鲜活的市井故事,讲述着城市更新中历史文脉赓续的生动实践生动演绎。在城市更新上,它以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的精神,避免大拆大建对城市肌理和文化的破坏,体现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式。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,通过对小西湖历史风貌的还原,如悠长街巷、古朴砖墙、雅致院落等,唤醒人们对城市历史文脉的记忆。剧中人物对小西湖的情感眷恋,反映出城市文化对市民精神的滋养,以及保护文化遗产对留住城市记忆、传承城市精神的重要性。

城市微更新的艺术 

小西湖的“绣花功夫 ”

小西湖片区作为南京较为完整保留明清风貌特征的居住型街区,在改造中开创了“自我更新、有机更新、持续更新”的创新模式。这种模式尊重既有空间肌理和历史街巷尺度,用精细化手段提升空间品质与活力。这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“城市更新”战略高度契合。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,它获得了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。

而在剧中,观众能看到沧桑斑驳的老房子,错落有致的布景,烟火气十足的街区。吆喝声、聊天声此起彼伏,熟悉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。这里没有“千城一面”,只有“看得见发展,留得住乡愁”的平衡。“这面湖水她一直都在,就在我们老百姓的心里。”剧中这句朴实的台词,道出了城市更新的真谛——更新的是环境,留住的是人心。

话剧里的民生温度 

舞台上的“人民城市”

“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。”当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将城市更新中的矛盾与温情搬上舞台,它已然成为时代精神的忠实记录者。话剧真实展现了改造过程中基层干部与原住民的观念碰撞,并将这些冲突如何转化为和谐的动人过程,呈现在观众面前。剧中项目负责人于建东的实践,体现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 “以人为本” 理念。而话剧轻喜剧的笔触,将拆迁纠纷、邻里和解、代际情感等现实议题融入南京方言、糖粥藕、狮子头等文化符号中,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共生的新探索,演绎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,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更新智慧。

剧中,于建东推心置腹化解居民矛盾,徐、朱两家从“隔墙冤家”到握手言和,“一户一策”让百年老宅重获新生,“共享小院”让百年石榴树成为文化符号……话剧以小西湖街区改造为叙事主线,将镜头对准徐香美、朱家胜等普通居民。轻喜剧的外壳下,这种 "以人民为中心" 的创作视角,描绘了民生工程的真实肌理,是“转变城市发展理念,更加注重以人为本”理念的生动写照。

历史文脉的活态保护 

城市精神的戏剧传承
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,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、人文地理、自然景观。而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正是这一要求的艺术注脚。舞台上复现“快园”遗韵,将徐霖的私家园林、青砖小瓦融入剧情;精心制作的明代砖墙、院落里的老石榴树,甚至一条晾衣绳、几件旧家具,这些文化符号在改造中被精心保留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,见证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发展。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用舞台语言诠释:城市的根,在历史变迁,在文化传承,更在人的故事里 —— 正如《人民日报》此前刊登的评价:从“小西湖”阅览大民生,话剧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让乡愁照进现实。

城市更新是发展所需,文化保护是历史责任。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就像一扇窗口,让我们看到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和谐共生的可能。在迈向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征程中,南京市话剧团致力于《南京有个小西湖》作品的传播,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启示与精神力量,让每座城市都能在传承中创新,在发展中留住独特的记忆与魅力。